小时候坐汽车或者坐火车,都喜欢靠窗的位置,因为一来可以看沿路的风景,陶冶心气;二来有一边靠铁皮,更加安全;三来偶有打瞌睡,也不会影响到别人的移动。不过后来便慢慢地习惯买靠过道的位置了,也不为别的,只是单纯为了可以占用更大的空间。
国庆节坐高铁回公司,我买的,也是两人位靠过道的D座。现在这个D位,已经成为了我的首选,一排更少的人,更大的空间;单独抢占了一个位置,也不会遭遇年轻CP的卿卿我我而苦恼;甚至曾经还能觉得,万一能遇到了漂亮女生同座呢,即便天涯陌生人,漂亮女生坐身边,也觉得愉悦和舒适。
当然这都是想象中了。更可怕的想象是万一人海之中,就这高铁同座之缘,就能结下连理。还好作为一名废材程序员,还是有足够的理性去劝戒自己不要做梦了。因为还有两个现实:并不是平易近人的形态,和无论什么坐车都可能晕掉的状态。所以一般我都是上车就塞着耳机睡觉了,这也就断然不用想象任何的浪漫主义。
这次的E座,真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性。她早于我就入座了,我看见她时,她已经摘了口罩在吃着瓜子。托台上放着收纳袋和手机,嗑一颗瓜子,点一下手机。太阳外面太阳虽不耀眼,但屏幕的反光依旧让我不知道她在看什么,从那个频率和动作来看,应该是小说而已。
我快速的扫过这一些,很快地就构想出了搭讪的思路逻辑条理。最期待的结局大概是能加上微信,然后一起吃瓜子。
不过这都是虚无飘渺的幻境中,从灿烂阳光的笑容,到温柔得体的语言,到共通积极的兴趣,到真挚相识的期望……一系列的方案流程的构建,都已经在看到她的那一个打量开始设计,也已经在那次打量结束之后完成。唯一的区别在于,我不能也不会去实施。只要我没有付之于行动,你就不能说我的方案不行。
事实上,我做的,只是坐在左边大半个座位上,戴着耳机,听着歌,脑袋靠着座椅,偏向左边,闭着眼。我没敢继续多看她,行为很拘束收敛,也与她刻意地保持了一段距离,甚至是她所在的相反的方向。一个方案的实施,是否能够顺利完成,除了方案本身完美与否之外,实施者也一样的重要。就像一部优秀的电影,其剧本、导演和演员之优秀,相辅而成的重要。我自以为是地觉得我不会是她期望有交集的那类人群,所以我也就自觉地截断了这种交集可能产生的萌芽。
有些“奇妙的规矩”,其产生就是非常奇妙的。就像帅哥美女走在一起,并不会觉得奇怪,也不会觉得违和。不管他是否是所谓的“渣男”,还是她是否是所谓的“绿茶”。所以,我便自以为是地自觉遵守着这样的“规矩”。所以自以为是的自觉者,或许也只是顾影自怜的可悲者。
正如可能有的人,除了他自己,没人会觉得他是个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