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青春与现实。艺术创作源于生活,但是不等于生活。只有活着的人才能书写历史,而死去的人,他们没法自我证明。

  “他把血泼在这儿了,我证明!……我给他们证明我的弟兄们就埋在这煤堆底下,我给他们证明!我证明!”

故事细节不要较真,关注重点在于少年

  《少年的你》讲的是在高考前夕,因为由校园欺凌引发的一个事件,改变了两个想走出去成为成年人的少年的命运的故事。

  故事讲得不错,虽然谈不上很优秀,但是绝不应该被一些批评者说得那样过火。我单单从这部电影本身,不要说什么抄袭借鉴,聊一聊他的故事和我们的人生。

校园若有欺凌,原因或许可怕

  其实一般情况下,在学校会不会被欺凌,和你有没有朋友还是有关系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个人的性格。

  朋友多少,只能影响到表面情况,这很无奈,却是现实。在学校,尤其是已经在有一些自我观念的年纪,团体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他们的利害关系可能真的没有成年人那么复杂,也往往是,一个几个人的小团体,大于一个班级,一个班级大于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大于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大于其他学校。也许就是这样的共生共同体吧,如果是在一个小团体里,受到欺凌的几率就是要小一点。

不想当朋友.jpg

  如果你不是林田惠,性格的弱势,就可能就是被欺凌的原因。这我有亲身体会,虽然算不上欺凌。我小的时候,胆子特别小,又特别爱哭。甚至有时候和同村的同龄小孩一起出去玩,他们跑快两步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我都会坐在地上哭。所以即便是同村的女孩,都觉得我这个人太怯弱了。这种性格一直伴随我整个小学,所以我记得几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事情。

  一件是有一次我同桌借了我的笔,我让他还,他不还,我就一直叫他还,他不耐烦了,就抓起我的文具盒砸到墙上,文具盒砸坏了,我也被吓哭了,直接引起了同学去喊老师。那时我已经4年级,10岁了。

  还有一件是我6年级,12岁的事情了。那天我是班干部代理值日生代表,监督当天做清洁的同学放学后打扫教室,等待年级部清洁委员检查过后才能走。还在打扫清洁的时候,一个别班的人来找我们班本来该留下打扫清洁的同学一起回家,我说他今天要打扫完清洁才能走。只见他一脚提到讲桌上,大声说:“扫个屁!”直接又把我吓哭了。

  不是每个人的内心都足够坚强到敢起身直面欺凌,正如电影中的他们,选择忍气吞声,希望高考之后,能够脱离苦海。

  但如果不反抗,被欺凌只有0次和无数次,即便是你考上大学,走进社会,永远都是。所以一个人默默忍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被欺凌者的内心或许部分如此.jpg

不止“小混混”,大部分老师和家长都是爱你们的

  或许电影的编剧不是特别理解小混混吧,也可能是我自我感觉的问题。剧情有两个“共生体”的相遇那一段,槽点满满。

  首先是陈念报警这一块,作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都能从容的从殴打现场走开,却不知道走到转角处再打电话。就在一会儿,刘北山起身反手打了三人中其中一个,没想到那三人就直接丢下一句狠话就走了。就走了?!虽然我完全理解这里的不合理也是必须这样,不然怎么把男女主以他们的预期的方式凑到一起去。

你给我等着啊.jpg

  其实小混混可能真的就这么单纯。电影中有几个片段展示了刘北山作为了一个小混混的生活状况,无论是恻隐之心,或者骨感现实生活,都是很干脆的。真的很简单,想他这个角色的小混混,其实就是在初中毕业或者辍学之后,年纪太小又叛逆,所以不务正业,成了一个小小的无业游民,一定程度上就成了小混混。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脱离主流教育的指引路线。这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莫名有一点点固有的执念,让人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他们的做法。

  就像陈念手机被摔坏了,第二天找到她时就要给她修;麻将馆看见一个小孩子不敢受大人指示去偷钱包就大打出手;说跟在后面送她上下课就一定每天都这样做;说不碰她,就真没有碰她……转念想想,他们其实也是一样年纪大小,只不过有些人就是读书读不下去而已,即便他们知道读书是好的。

不敢偷,只能挨饿.jpg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小混混和“好学生”的确不是容易在一个团体的。我记得我在上了初中之后我不知道为什么,幡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人要欺负我,我就打回去就好了,实在不行就跟老师讲,为什么我总是要哭呢?自从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的生活过得好多了,加上我成绩比较好,我一般被人欺负我打不过时,我就直接告诉老师了。一般情况下,是有用的,我从不会忍气吞声,打得过,我就打,打不过我就说。其实在初中那个年纪,老师和家长对于学生和小孩的引导意义非常大,很快就能够纠正问题。

  我记得,还是有些人看我不爽,说是要等初中毕业了找人打我一顿。但是这个消息也是某个同学主动透露给我的,说让我注意安全。我依然记得我当时还有点小期待,我到要看看他们能弄出什么样的花招。虽然直到最后,那一幕并没有发生。

  我觉得故事中把家长和老师和警察描述得有点偏激了,可能因为他们并不是主角吧,但是,如果你不能一个人解决问题,而身边却也没有朋友,他们绝对是你第一个值得信任的对象。

你不专业啊.jpg

如此精密的“献身”,真的是少年的你们?

  如果说前半段看得我有点揪心,只有一个遗憾的话,那么看完整部电影,我却开始怀疑,到底人心,具有多大的能量?

  一个品学兼优前途光明的学生,一个无所事事,地处底层的小混混,难道真的是为了爱才甘愿牺牲小我,完成对少年的尊严的捍卫?

——“这他妈是八岁?!”

——“没人信,我都不信。三岁跟他妈一样高,五岁就跟我一样高,八岁就这样了。”

  你这不都鬼话连篇,放屁不是吗。有很多人都觉得,为了顺大统,为了电影能上映,做了妥协,修改故事成这样样子,强行在片头片尾加上“政治态度正确”,影响了故事本身的优雅。

  我倒是同意某一点,这毕竟是一部电影,是艺术创作,黑暗与光明共生共存,理想与现实的共生共死。走出去,那怕是一个,都是胜利。

  如果这是一个人性思考的问题,完全可以就那样结束,甚至还可以加上几年之后,一个光鲜靓丽的女子遵守承诺,迎接一个人的新生;或者一个走出铁门却只有秋风吹落黄叶斑斑,过去的人和过去的事都将他的人生也抛在了过去。

  我完全不敢去想这样的少年。也许比起相信少年去欺骗世界欺骗自我,我宁愿相信少年自己能拯救这个世界。

未成年能成为妄断吗?.jpg

  一厢情愿罢了,谁不想遇到的都是美好的事物。

归根到底,到底是谁的问题?

遗憾的是,我们仍未知道那个加害者的内心世界

  我们抛开这到底是不是“少年的你的尊严”,再来看看电影没有剖析的一个重点。

  校园欺凌是个重大的社会教育问题,但是他也是一个两方面的话题。我们除了保护被欺凌的受害者,也应该去了解加害者的内心世界。去纠正加害者也是必须的,这也就是“预防、处置和远期防治”的问题。

  关于电影中欺凌事件的主要加害者魏莱,虽然片中有几个片段说明她的生存环境,从警察审讯说找母亲时的情绪变化,到警察去家里调查时从容的表情态度,到求陈念不要报警可以做任何事情而不愿再复读的狼狈,如果加上她死后父母去认遗体时的态度,基本上就是所有可以窥探她家庭生活的内容了。

  但是这些内容就显得比较草率了,因为这些内容完全拼接不起她有如此霸凌举动的内心,尤其在警察郑易去她家询问后送陈念在车上形容那个“野生动物的眼睛”,但后来却因为去求陈念不要报警道出害怕的原因:不想再复读,不想她爸不和她说话。

野生动物的眼睛.jpg

  这就很扯知道吧,如果只是想简单把她成为欺凌者的原因归加到家庭原因之上就简直不要太牵强。影片中她不是一个笨蛋,是一个被老师表扬还要考北大的成绩优秀的学生。一直以来都在从容不迫对待所有的事情,甚至都拿刀去陈念家门口堵截,结果却死得那么鲁莽和草率。还有她的临终遗言,我的天,这就是心机深重突然秒变白莲花吗?一秒钟就想和一直欺凌的对象变成BFF了?还顺便解释为什么当时堵截时小伙伴听到了垃圾箱里的电话响却没有告诉魏莱,但也太刻意了。

  看起来,这双“野生动物的眼睛”,本不是形容魏莱的……

  或者说,除了他俩,少年的他们都是单纯的人,只不过,有些是单纯的玩过火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是如果活都活不下去了,那就可能教育生存远比是非了。我一直认为那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来形容家教问题完全不合理。

走出去一个也可以.jpg

——“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活着,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

如果我能飞翔,何须眺望远方

  如果可以,谁不想一直陪在孩子身旁?

  我想想我父母,在家务农无法生活,在我很小就外出打工,一年顶多春节回来几天,一出去,就是十几年。留着家里的老人,只会一句“你要好好读书哦”,其他的,也无法再给。但是我们那个时候问题要简单很多,因为知根知底,大家就是穷,好好读书,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不要像祖辈一样穷下去。

  而现在不一样了,很多家庭家长不能在孩子读书辨识是非的时候陪在身边,是因为可能有一番事业需要维护,简单点,就是多赚钱。或者这个时候,学生读书的目的性就没有那么强了,变得杂乱起来,那这样的“家庭教育”缺失,显得更加重要了。

  此外,现在的社交媒体那么发达,网络无处不在,青少年很轻松就能受到一些网络腐朽思想的腐蚀,没人去告诉他们那些是正确的,那些是错误的,自然就会跟着社会大流比较多点。可惜的是,现在的网络上歪风邪气还正盛行,明辨是非显得多么困难。

手机不可缺.jpg

  社会在进步,所以,老师们理念也应该进步了。以前激励我们的话,或者不在适合这个时代了。“高考才是你们唯一的出路”已然不现实,学校除了教授知识,更要教做人之道,自救之道。当年我考研心理学时,也有在想,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真的不是简单的口头说说而已。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有些东西,不提早疏导,终究会溃塌。

或许也就那样了

  《少年的你》可能观看的人各有看法,但是他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把这个校园欺凌的问题,搬上了大银幕,又引起了一次比较大的讨论热度。

  家庭问题,学校问题,社会问题,没办法给个终极方案去解决。其实,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受害者站起来,正视这个问题,抗争这个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勇气。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并守护你关心的人,不要让每个少年都独自奋斗,去接受来自社会的毒打。

美好的如果就是没有如果.jpg

  社会的毒打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住这份毒打。